小米,中國古稱稷或粟,亦稱作粱。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故名。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做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視小米為原住民傳統生活不可缺少之主食用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生活習慣地改便,過去部落文化及小米文化如今卻成口說文化及藝術,而不是視為部落生活重要的元素的小米。藉著小米園的平台,讓族人認識及體會小米文化與生活文化是息息相關,使新一代的原住民族了解小米也是目前社會主要推薦的健康食品之一,故此,成為小米園關係部落重建小米文化之原動力。
在百年好合‧十年有成的100年度就業開發成果展嘉年華會中,五峰鄉的泰雅藝術部落展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發揮小米的黏性特色製作成熱搗小米,黏性可不輸我們一般常見的糯米麻糬喔~ 熱情的泰雅阿姨特地說明他們的小米可都是以人工腳踩方式將小米去殼,再用篩子篩去質量較輕的小米殼,而篩選出來的小米;製作方法是將小米放入搗麻糬用的木臼,再置入傳統的大炒鍋下去蒸熟,才能一杵一杵耗氣費力地趁熱將熟小米細細搗成稠狀。
還有還有,五峰鄉泰雅部落更研發出健康可口不油膩的----小米香腸~ 打破傳了統刻板印象中非豬肉不可的香腸,且適合素食者及強調健康取向人的口味,口感真是彈性Q度十足啊!!
看到左圖中拿起木杵的阿姨就可知道了,她正試著努力搗著小米糊,光是一枝木杵就需要兩手使力,實在不容易啊!!
打破傳統的小米藝術;泰雅部落,更是顛覆振興了原鄉農產品咯!!!
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藝術文化發展協會
聯絡人:巴燕達魯 03-5851781
地址: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6鄰139號